《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11-24 21:46:33
A A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全校本科二年级各专业

院系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研室:      原理教研室      

制定人:                       

审核人:                       

院系(部)负责人签字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代码:120011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总学时:  56      理论:40      课内实践:10     课外实践:6

学分:     3      适用专业:本科二年级各专业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二、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具有理论基础作用,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除导论外,共设七章内容,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二、三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其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四、五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全面、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六、七章)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修订版。

[课程知识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课程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达成目标]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将来能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目的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1、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时代背景、阶级基础、实践基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熟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3、了解如何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科学性

(二)革命性

(三)实践性

(四)人民性

(五)发展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方法

导论部分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2学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1、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意识的本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特点与形式;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认识与实践意义;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熟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形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质、量、度、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3、了解意识的起源;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二)本质与现象

(三)原因与结果

(四)必然与偶然

(五)现实与可能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一)辩证思维能力

(二)历史思维能力

(三)战略思维能力

(四)底线思维能力

(五)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立统一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读书指导等方法进行教学。

[计划学时] 12学时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2、熟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真理的含义。

3、了解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教学要点:

科学的实践观

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影视课件展示等方法进行教学。

[计划学时]10学时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1、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熟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内容;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国家的实质;社会意识结构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了解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

(三)社会意识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二)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8学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目的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1、掌握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及作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与根本原因。

2、熟悉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劳动力商品化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方法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工资;

3、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三)资本积累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教学重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教学要点: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原始积累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8学时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目的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1、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垄断形成的必然性;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熟悉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动因、后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3、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形式、作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三)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一)新变化的表现

(二)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教学重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要点: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实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4学时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目的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遵循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发展规律,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光明未来。

1、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熟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3、了解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一)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二)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一)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难点: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

[计划学时] 3学时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掌握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2、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名论断。

3、了解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要点:

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3学时

 

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内  容

理论

讲授

见习

课外实践

讨论

1

导论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2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6

 

2

2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6

 

 

2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2

 

 

2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1

 

2

2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

 

2

2

合    计

40

 

6

10

 

 

 

 

 

四、教学参考书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洪晓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李秉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曹普澄、张素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11、《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5、《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5.

16、《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1.期末需为闭卷方式考核。

2.成绩评定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

3、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过程性考核又可以分为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两部分,前者占20%,后者占30%

六、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全校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各专业。

2、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更好地为中医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服务,该课程教学必须有不同侧重点,针对不同专业选用不同的案例和教学方式并使之相配套。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又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要将三方面较好结合。因此,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内容衔接,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能教条主义地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本课程实践性环节的落实,将所学知识与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衔接,使学生真正走向社会,了解现实。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 邮编:712046 电话:029-38185000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